「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


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


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


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


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


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


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


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


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


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


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


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


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


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


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


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


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


相較之下,


「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


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


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


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


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


出現在許多層面上,


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


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


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這樣的案例在企業發展中也是層出不窮。


如果企業躲在舒適區中,


無法打破自己過去的勝利方程式,


當時不我予,很容易就被時代的巨輪給吞滅。


例如柯達(Kodak)公司,


主宰軟片市場將近一百餘年,


在一九八○年代末期達到頂峰。


面對數位技術的興起,柯達並不是沒有注意到,


甚至在數位技術上很早就投入了相當多資源,


但為何仍然由盛而衰,在二○一一年十月宣布破產呢?


仔細分析,柯達失敗來自於兩種「慣性」:


認知慣性:


柯達的高層多為學化學出身,同質性太高,


在審視產業情勢及制定策略時,


陷入以往慣常的思維方式。


因為「刮鬍刀/刀片」的「框架鎖定」,


也就是刮鬍刀(相機)很便宜,


但刀片耗材(軟片)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這樣的盲點導致在新產品發展中,


柯達「看不懂」新的市場規則,


也「看不起」低利潤的數位產品,


導致後來在數位產品的競爭中節節敗退。


例如,柯達第一個上市的數位產品,居然是相片光碟。


顧客需將整捲底片,送至軟片沖洗店沖洗。


唯一的改變,只是將影像儲存在碟片中。


更可笑的是,顧客必須額外花二十美元,


購買這張光碟片。


行動慣性:


在柯達引進外界來的執行長之後,


認知慣性的因素雖然排除,但是公司中階主管的反彈,


以及心態過於保守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行動慣性。


過去產業特質讓柯達盡量避免風險性或創新性的做法,


現在員工深恐新的科技會讓自己工作不保,


既然「看不開」就會抵制,造成轉型上極大的阻力。


認知慣性讓我們只習慣於過去的勝利方法,


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行動慣性讓我們不敢犯錯與怕輸,


一味的躲在舒適區中打轉。


對比我年輕時全部力氣放在追求「全A」,


一樣是只想留在最確信的成功方程式,


忽略環境變了,


麻省理工定義的「好學生」和台灣的完全不一樣。


我曾經反省,


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


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


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


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


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


三十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


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


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不論人生或企業,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


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


才能永保成長動能。


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


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腓立比書三7


只是我先前以為於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本文摘錄自:《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


摘自台灣社群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