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切自然發展吧


  ——讀傅佩榮《加法與減法》有感


  前幾日,去北京辦事,在老同學文超的家裏,我看見他書桌上有一本傅佩榮的書,我翻了翻。這時,他見我翻看傅佩榮的書,就抓住機會和我說,傅佩榮是一個大哲學家,你多看看他的文章和講座,會對你有很大幫助,會提升你的人生境界。因為那時很忙,沒有深入去談,事後差點忘了,好在,今天打開老同學的博客,看到有 傅佩榮 先生的博客鏈結,便立即打開 傅 先生的博客看看,剛看一篇文章,就被文章裏的哲學理趣所吸引住了,讀後,讓你真真切切感覺到它的文章就是在淨化你的心靈,提升你的人生境界,現舉例說明。


   傅 先生《加法與減法》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圍繞老子的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闡述自己的理解,讀後令人嘆服。文章先解釋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的意思是:探求知識,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減少一些。


  對於“為學日益”, 傅 先生是用自己在美國讀博的求學經歷解讀的,讀後,讓我們不能不對 傅 先生產生敬意,同時讓我們深深地懂得,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急不得的,陶淵明曾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是苦中有樂的事,苦與樂是辯證統一的,劉基在他的《苦齋記》中曾說“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有時,旁觀者看著苦讀學習的人感到很苦,其實,苦讀學習的人可能還會感到是一種精神享受,是一種人生幸福。學習能提升人的境界,按照 馮友蘭 先生的說法人生有四境界,我想學習就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最佳途徑。 傅 先生遇事能泰然處之,“沒關係,老與病是人生之必然,只是早晚的問題。付出代價而擁有一些‘知識’,在當時認為是值得的,現在則認為是必要的。”,這就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對於“為道日損”,就很難理解了,但是 傅 先生借用印度教的一種說法就使這個哲學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了,他說:“印度教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只要出於利己而做的任何事,都會給自己穿上一層外衣,並因而與別人越來越疏遠。’人與人原本有一個相通的‘大我’,但是卻在‘小我’的執著與盲動中‘增加’了重重阻隔,以致人我之間有如兩個不同的世界。為了回歸‘大我’,小我必須‘減去’外在的包裝,不再由利己的角度去做事。這正是一種‘減法’哲學。”讀後我們便豁然開朗了,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了。


   傅 先生然後又聯繫當今社會現實,解釋了什麼叫“道法自然”。我們到底該如何修煉自己呢?他幫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去除一些欲望,減少比較與競爭的念頭。反觀自己,自己有時是不是感覺到活得很累,是不是就是因為自己的欲望過多,追逐金錢,謀取權力,投機取巧,口是心非,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比較產生欲望,欲望促使競爭,競爭就會有不合理,不合理就會內心憤懣,內心憤懣就會心神疲憊,疲憊讓我們感到活著真是很累很累。為了摒棄不合理的欲望,去除心中雜念,為了修煉自己,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們的確應該用減法,應該“損之又損”。


  總之,為了提升我們的境界,我們要學會運用加減法,這樣我們就能真的理解了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了。


  附:


  加法與減法


  傅佩榮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即:探求知識,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減少一些。這句話前半段很清楚,後半段就有些神秘了,學習當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先說那清楚的部分。我在美國念書的四年,算是一生中最用功的階段。平均每天讀書十二小時,連續四年不分寒暑假,連自己都覺得相當悲壯。為了一個博士學位,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外國同學為我取個綽號,叫做「那個最不可見到的人」,因為除了上課之外的時間,我總是安穩的待在圖書館或宿舍中念書,好像世上發生的事都與我無關,天塌下來也不必擔心。我的外 國指導 老師還提醒我「小心,眼睛可別弄瞎了。」


  當時是「身在苦中不知苦」,反而因為「為學日益」而覺得每天都有收穫,心中深感平靜。四年之內修完十二門課程,考過三種語言,又通過了三門學科測驗,並且寫完將近二十萬字的一本論文。我說「身在苦中」,是因為四年下來念完書時,我的身體已經耗盡了元氣,許多毛病都到了臨界點,明顯影響了往後的健康。沒關係,老與病是人生之必然,只是早晚的問題。付出代價而擁有一些「知識」,在當時認為是值得的,現在則認為是必要的。


  這種加法哲學其實到處可見。誰不想多交幾個朋友?多賺一些錢?一再提升職位?增加知名度與影響力?但是,老子說:「為道日損。」他在主張什麼觀念?


  印度教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只要出於利己而做的任何事,都會給自己穿上一層外衣,並因而與別人越來越疏遠。」人與人原本有一個相通的「大我」,但是卻在「小我」的執著與盲動中「增加」了重重阻隔,以致人我之間有如兩個不同的世界。為了回歸「大我」,小我必須「減去」外在的包裝,不再由利己的角度去做事。這正是一種「減法」哲學。


  若要認同老子觀點,必須先明白「道」是什麼。我們早就聽過「道可道,非常道」的說法,明白「道」是無法用言語說清楚的。以較簡單的方式來表達,道代表「萬物本來的樣子」。萬物之中,人類最聰明,會裝扮、演戲、作秀,會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勾心鬥角,以致這個世界變得十分複雜,充滿觀念上的混淆與行為上的麻煩,最後是亂成一團而越來越不快樂。


  譬如,由於比較與競爭,人類社會才會進步;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大多活得痛苦。我們能否暫時忘記比較,化解競爭,讓自己活出「本來的樣子」?許多人喜歡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語,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自然」一詞在老子書中出現五次,所指的都是「自己如此」,而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自然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就足以表現「道」了。在自己如此的狀態中,每一樣東西都各安其位,人類也不例外。換言之,一個人要過得開心,根本是件最容易的事,因為快樂的條件從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世間所有的痛苦都不外是「自尋煩惱」四字而已。


  因此,去除一些欲望,減少比較與競爭的念頭。每天如此修練,最後呢?老子繼續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讓一切自然發展吧!


草屋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