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沉默最好


  或許,沉默最好


  ——有感於《沉默的大多數》


  太平鄉中心完小申時芳


  我深信實事求是而不講空話的人,一定沒有許多話可說。——愛迪生


  說話是銀,但沉默是金。——克雷爾


  假期裏,再次閱讀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又一次被王小波那種積極的、自覺的話語打動,尤其那尖銳又不失幽默的文風給我一種頓悟感和沉默的鎮定。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正在固執己見的在那裏喋喋不休的時候,周圍的人都在沉默,而且是永遠的沉默時,你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沉默的大多數》就像一面鏡子,一束光,透過所有阻隔,直接透過你的心靈。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的確,沉默是金,說有說的好處,不說自有不說的力量。員警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時總是會說一句:“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將成為案件證詞。”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有太多的誘惑,更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捨己救人,有人披露真相,也有人散佈謠言。所以,我們沉默!魯迅說:“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間”。


  俗話說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往往伴隨著力量的積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豪言壯語的一種方式。請看:


  雪災中,你聽不見默默鏟雪的人們高呼:“我們不是自掃門前雪”;你看得見奧運聖火傳遞受阻時,那片默默護送的紅色海洋!還有,當刺耳的汽笛拉響一個民族的沉默時,那些無聲無息站出來的人們,是他們排成獻血的長龍,是他們在網上譜寫樸素的詩歌,是他們捧起溫暖的燭光默默祈福!看看“5.12”大地震之後,那些任勞任怨的志願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錢的孩子……他們都在沉默之中啊!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對於生活中很多事都抱著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的心態。正如王小波所說的,這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寫到“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更加擅長表現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中國人似乎已經拋棄了沉默是金的觀念,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現在的人們似乎更擅長在陌生人面前表現自,卻不能向最親近的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對著電腦像不曾見面的陌生人傾訴,卻和親近的人無言相對。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相信虛擬世界中人們的隻言片語,卻無視身邊的人的真切關懷。有人說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電腦,它使人類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但是與此同時,他把人性的優缺點無限的放大了,在當今社會,人類似乎可以更自由的發表言論,於是,我們抱著獵奇的心態在網路上搜索各種自認為新奇的事情,然後,對著不相識甚至沒見過的人大加評論,這樣的“真相”似乎來得太快,卻顯得那樣的不真實。


  他在書中寫道“饑餓可以把小孩子變成白蟻”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質,而作為80後的我,人民教師,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如果固守原有的那點知識教書育人的話,是不是另一種“饑餓”呢?於是,我突然變得沉默了。因為我想到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崔鶴同的《沉默的效應》:一個初三的差生班,集體耍弄老師,冬天時在教室門上放一盆水,使來上課的 白 老師全身濕透了。 白 老師耐著刺骨的嚴冷,沒有發怒,沒有說一句話,只沉默地和同學們注視了一節課,通過他的人格精神,徹底改變了這個差生班的不良風氣。


  《沉默的效應》中的 白 老師,並沒有說到他淵博的知識,也沒有說到他如何忘我的晝夜工作,而沉默這一動作中凝聚了他崇高的師魂。被捉弄而全身濕透的 白 老師,沒有暴跳如雷,沒有追查兇手,也沒有拂袖而往,而是默默無言地和同學們注視了一節課。然而,這沉默之中,卻包含著對同學們的寬恕。這一沉默是何等的人格氣力,何等的師魂啊!


  我想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感慨,源自對作者精神的一些粗略的領悟:沉默是無聲的語言,有一種埋藏在深處的震撼力。沉默可以積蓄力量,有力量的人更多的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沉默絕不等於道德觀模糊,唯唯喏喏,天平自在心中,一切都寫在行動中!


  《沉默的大多數》教會我用自己的方式來選擇生活,把握幸福,不是讓生活來選擇自己,被編織在道德的世界裏。以後的路還很長,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要懂得:沉默是一種氣度,只有沉浸其中,才能體味到它的價值。


草屋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