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對於人類來說,面對壓力不低頭的是有個性的人,而適當地選擇示弱、認輸、放棄的人則是聰明的人。


  在自然界,我們看到這樣的景象:山谷中,大雪紛飛,雪花落滿了雪松的枝丫,當積雪達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往下慢慢彎曲,直到積雪從枝丫上一點一點地滑落,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風雪過後,雪松完好無損,而其他的樹由於沒有這個本領,枝丫早被積雪壓斷了、摧毀了。


  一堆石子壓在草地上,小草壓在了下面,小草為了呼吸清新空氣,享受溫暖的陽光,改變了直長方向,沿著石間的縫隙,彎彎曲曲地探出了頭,沖出了亂石的阻隔。


  在重壓面前,松樹和小草選擇了彎曲、選擇了變通、選擇了示弱,而正是這種選擇,使它們生機盎然。


  海灘上有兩種不同性格的藍甲蟹:一種是較兇猛的,從不知躲避危險,與誰都敢開戰;一種是溫和的,不善於抵抗,遇到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任你怎麼搗它、踩它,它都不跑不動,一味裝死。千百年後,人們發現,強悍兇猛的藍甲蟹成了瀕危動物,而性情溫和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佈世界上許多海灘。


  動物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強悍的藍甲蟹一是因為好鬥,在相互殘殺中死了一半;其次,因為其強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敵吃掉了一半。而會裝死的藍甲蟹,因為善於保護自己,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常用毫不示弱來形容勇敢,但時時處處不示弱的藍甲蟹卻漸漸被自然界淘汰出局。


  對於人類來說,面對壓力不低頭的是有個性的人,而適當地選擇示弱、認輸、放棄的人則是聰明的人。


  瑞典人克洛普以登山為生。1996年春,他騎自行車從瑞典出發,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與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離峰頂僅剩下300英尺,他毅然決定放棄此次登峰,返身下山,那意味著前功盡棄、功敗垂成啊。而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在於,他預定返回時間是下午2,雖然他僅需45分鐘就能登頂,但那樣他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無法在夜幕降臨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卻無法認同他的明智決定,毅然向上攀登。雖然他們大多數到達了頂峰,但最終錯過了安全時間,葬身於暴風雪中,讓人扼腕歎息。而克洛普經過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在第二次征服中輕鬆地登上了峰頂。如果克洛普也一味地追求執著,不顧一切地去實現目標,那麼將與其他同行者遭遇一樣的結局。但是他學會了示弱,學會了審時度勢,把握全局、以小忍換大謀,最終他攀上了成功之巔。人只有當機立斷地放棄那些次要的枝節和不切實際的東西,他的征途才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才會豁然開朗地領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的真諦。


  示弱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智慧的顯現。示弱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示弱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人生是一種艱難的運行,絕不會風平浪靜,既要拿得起,也得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所以,做人處世如果適時示弱,有時也能成為贏家。


  其實,人生最大的幸運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掌握了不停變通的生存智慧。


摘自小故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