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與殘缺存乎一心


北育輔導教師沈湘縈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常接觸到三種類型的同學:第一種人是身心確有缺憾或疾患,但積極、樂觀,散發令人讚賞、疼惜的生命光采。第二種人是患有殘疾或生活遇困,卻執意把注意力放在命運的不公、外界的阻礙上,而抱憾、怨懟。第三種人是在生理、環境及生活資源方面均無明顯不足,卻因著一般人都會有的尋常生活困擾,而愁眉不展或渾噩度日。看著這三種人,我不覺思索:何者才是真幸福?何者才算是人生的缺憾?


我想起了一個國王的『海上之旅』的故事,或許可以稍稍解答這問題:


有位國王率眾出航,不巧在海上遇上了大風雨。一位士兵因為是第一次乘船,所以害怕得又哭又叫。他不停地狂呼亂叫,哭喊不停,船上的人都已無法忍受了,而國王也不禁要下令把他關起來。


這時國王身邊的一位官員說:「不要關他,讓我來處理,我有辦法讓他馬上安靜下來。」於是官員命令水手將那位士兵綁起來,丟入海中。可想而知,這驚慌失措的士兵一被丟入海中,更是高聲嘶喊,手腳亂舞。沒過了幾秒鐘,官員就叫人把他拉回船上。


說也奇怪,剛才還叫得歇斯底里的士兵,回到船上後,竟然靜靜地待在船艙的一角,半點聲音也沒有。


國王好奇地詢問這位官員何以會如此?官員回答說:「在情況轉為更加惡劣之前,人們很難體會自身是多麼的幸運。」


是的,人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我們也知道,幸福是相對的感受,「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只不過,這番「寒徹骨」的境遇、經歷,有時代價是很鉅大的。


去年底,當時成功高中二年級的林正揚,將他罹患骨癌五年來的笑影淚痕、吶喊思考,寫成了「沒有終點的旅途」一書,書中他提到了對幸福的思辯和質疑,讀後真是不勝唏噓。


他說:「…幸福到底是什麼?失去後方知珍惜的蛻變,和雖然擁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卻不知珍惜,到底那一邊比較幸福呢?


按照一般規範下的想法,知福惜福就是幸福,可是看見那些受病痛苦的病人和親友們,那種辛苦而疲累,無法放下擔子,也無法安心生活的樣子,我真是難過,心裡也開始質疑:或許該說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還比那樣珍惜守護身邊僅有的一點點小小的歡愉和滿足的人更幸福吧?……何必要以此為代價?……家人都很健康,卻吵鬧過日的


家庭,和家裡有人重病而團結凝聚的家庭,眼前似乎是後者比較『幸福』一點,可是我還是認為這樣太殘忍、太殘忍了。……」


十七、八歲如此年輕的生命,就有這麼早熟、深刻的省思,這全是拜骨癌之賜,但是,我想,林正揚寧願不要這樣接受別人的讚嘆吧!?


因為他說:「什麼都好,只要這世上的一切,能再多給我一些都好,友情、電視節目、閒得發慌、陽光、塞車、吃飯、重蹈覆轍,除了垂死時的折磨,真的什麼都好,我就是想繼續這樣的生活,…就算有天堂,我也不要去。……」


雖然,人總要面臨失去,才知道目前所擁有的是值得感謝、珍惜的,但是這樣的覺醒不需要等到重大失落、生死關頭才能體悟,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起伏變化,周遭的人事轉折,都是上蒼的教誨、啟示,聰明的人懂得向生活學習,也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智慧結晶。


我多麼希望,更多更多的人能不需要凡事都親身經歷過,才珍視既有的一切;我更希望,有愈來愈多的人,在我們彼此扶持、鼓勵之下,能不因人生本有的缺憾,而放棄追求生命發光的機會。因為,幸福與殘缺全然存乎一心。


學習探照生活中任何值得感恩與珍視的線索吧!幸福隨後就到。


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