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克己復禮」已成笑話?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5.15 01:53 pm


陳樹菊刻苦自礪,捐錢濟人,數十寒暑如一日,故事傳開,社會感受春風拂過。然而,同一時刻,成為社會新聞的卻是這般的情節:弒親後自殺,虐殺女友猶以為樂,挾持家人同歸於盡,以及開車輾壓截斷已被撞死的屍體…。每件都殘忍至極,不禁讓人歎息,台灣社會何至於斯?


這些當然可視為個別的社會案件,各有獨立的成因。其共同特徵就是,加害者對於他人生命的冷酷與「無感」,已不只是無情,而是沒有感覺。譬如輾壓死者的屍體,幾乎只為了嘲弄警察。這些人對他人造成極大傷害之時,內心豈曾有過一秒鐘的情緒牽動?這已非「犯罪」所能形容。台灣人的性格經常被描述為善良熱情,但這類「反社會」的歧異事件卻越來越多,實在令人不安。


每一偏差個案可能都與當事人特殊的性格或生活經驗有關,或也存在著社會因素,例如有些施暴者本身即有受虐經驗,有人受困於貧窮,有些家庭內存在外人難以了解的衝突因子。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社會變遷之下,一方面快速的物質化扭曲了價值觀,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只在乎物慾,嘲笑且鄙視內心滿足的探索,只管今朝不問來世。另一方面,傳統威權傾倒,形成泛濫而無邊界的自由,也造成極端的個人主義,很多人唯「我」獨尊,橫阻在我前方者皆可殺,甚至無親情亦無悲憫。


極端個案雖仍屬少數,但仇恨因子若散播,其負面影響亦可觀。回到教育與文化因素來探討,當今社會的功利取向,父母教育孩子還會談「克己復禮」嗎?很多父母只要孩子「不要輸給別人」。而政客每日刻薄攻詰並算計他人,謊言與殺伐公然為之,整個國家不談德行


陳樹菊快樂不假外求100元過一天,成為這個生病社會的一個清醒解答。這麼多人口頭上奉她為典範,還說要編入教科書,但長期誠心推動社會價值重建的努力卻如此之少。今天515是家庭日,為人父母者也許應思考一下,如何從「把孩子教好」出發,為社會注入多一點健康善良的元素。


2010/05/15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