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當前一念心


 


  相傳白居易在杭州當官時,仰慕鳥窠禪師的盛名,一直想就近請益佛法大要。剛好因緣成熟,特別禮請禪師開示。鳥窠禪師慈示:「佛法大義端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以為然地回說:「這麼簡易的道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怎算是佛法大義呢?」禪師微哂地說:「的確如此,這簡易的道理人人皆曉,但是『三歲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難竟行』啊!你說是嗎?」當下,白居易終於領悟到修行不是口頭禪,而是實在地行持;同時也感佩鳥窠禪師的德風。


 


  修行,顧名思義即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在觀念知見上,言語論說上,行為舉止上,時時反省要求還歸正道,不再誤陷邪曲,不再造作惡業。讓自家生命流露修行的氣息,營造出溫馨的道氣。這須是活生生的事實見證,而不是停留在世智辯聰的理論葛藤裏。所謂修行,乃是修於實際。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佛陀曾誡告阿難,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學道就是付諸行動,而不只是學慧(理論上的認知辯解),惟有付諸實踐,才能轉化生命,開創光明前途。


 


《菜根談》- 學尚躬行 立業種德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


  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語譯:


  如果讀書不能理解聖賢的思想,那只能算是一個抄書工匠;如果當官不愛護百姓,那只能算是一個衣冠強盜。講授學問卻不重視實踐,學問就變成了空談;創立事業而不思廣修功德,這樣的事業就只能曇花一現。


 


評析:


  讀書不能僅理解字面,還要領會其精神實質,學以致用,否則,只能成為書本的奴隸。講學也不能照本宣料,人云亦云,而應當聯繫實際,身體力行,否則,只能成為徒具形式的傳聲筒。本章主張讀書要「見聖賢」,講學要「尚躬行」,就是為了以所學來指導實踐,服務社會,也就是為了「立業」、「種德」。


  讀書的目的要明確,做官也同樣如此。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一文就表達了官史為民公僕的思想。他在贊揚薛存義「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的同時,抨擊那些「受其直怠其事者」,稱他們為天下的盜賊。柳宗元的思想可以說為本文開了先聲。一個人既已做官就應當為民辦事,如果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謀取私利,那不就成為「衣冠盜」了嗎?俗語說:「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應該成為從政者的座右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