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雲南瀘沽湖>


給予和接受


  偶爾讀到一則小故事,說是一個鬼魂在投胎前都要接受一次測驗:“你這次投胎,你想一輩子都是人家給你東西,還是一輩子你給別人東西。”


  一個鬼魂搶著回答:“我想一輩子都是別人給我東西。”


  於是這個鬼魂投胎為人,做了一輩子乞丐,一輩子手心朝上,接受別人的施捨。


  這則小故事,道出了人生一個深刻的哲理。一味想得到,然而得到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你給予別人陽光和友愛,才可能分享到別人的陽光和友愛;沒有付出,怎麼會有回報呢!收穫都是由耕耘而來。


  人生,不要說去當乞丐,就即便是經常得到朋友的幫助,而自己無力回報,作為一個有自尊的人,就會發憤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才會覺得心安。否則,靈魂會遭到無形的通緝,淪為自卑的境地。更何況幫助是很有限的。


  試看這世間,無論男女,無論友誼還是愛情,如果沒有更遠一些對人生的共同投入,便很難真正維持多久。多少往日吃喝不分的朋友,因為人生態度不同,因為許多很不值得又很複雜的事,或是給予和接受出現反差,後來都成為陌路人。


  關於給予和接受,大都是表現在名和利上。我熟知的一位校長,無論是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優秀共產黨員等,無論是虛和實的名與利,一概占為己有。最後全體教職工聯名上告有關部門,被免掉校長,竟連一慣教書很好的他,也變得語無倫次,只好“裝病”退休,名利全失。


  曾國藩說:“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謙讓有時就是一種給予,是一種迂回的、間接的、柔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起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戰勝對手有更強的生命力,同時不留隱患和障礙。謙讓性的給予,它可以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給予,它有一種奇譎瑰麗的意境,它如一道梯子,人們可以從百思不解的委屈苦惱深淵中,踏著它走出來。


  人們常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確,給予人的幫助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又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其實給予和接受一樣是不容易做好的。在給予的同時,一定要保留對方的自尊,才能使對方用一種平等和愉快的心情來接受,居高臨下的姿態給予,有時是給對方一種最大的傷害。給予的同時,不要功利性想到今後的接受,否則,達不到目的時,會很痛苦;接受也不能糊塗,要做到能識別它的因果。心安理得的接受和稀裏糊塗的接受,或者說不分青紅皂白的接受,以及低三下四的乞討,甚至陽奉陰違的索取,出賣靈魂、出賣肉體、出賣自由、出賣國威,大膽的索賄受賄等,都是不可取的。


  一位作家說得好:“做富人,只需要財力,做窮人則需要智力,做保持窮人的本色,不僅是智力,而且要有境界”。良好的品行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堪稱人生一筆重要的財富。不輕易接受,這是人生中一大收穫。懂得不輕意接受,這是一種成熟的行為,必能使自己向更適合於自己的快樂目標發展,這也是一種自強之道,處身處世的法寶。


  人世間,無論是愛情、處世、做人、攻堅等,都是一種給予和接受互動的過程。無數事實證明,給予比接受更有價值,更能贏得長久的發展,更容易獲得不斷的接受。處名利之時,當以人分享,處困難當以人分擔,這是給予和接受中的最高境界,不可不察。


  有一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千萬不要吝嗇你的情,不要吝嗇你的意,也不要吝嗇你的享,有什麼樣的耕種就有決定以後什麼樣的收穫。


  給予和接受,就譬如一把鎖和鑰匙,你的鑰匙不一定能打開你的鎖,但你的鎖要靠你自己去打開。


  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自己幫助自己時,也在間接幫助他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廣大而無私的,而助人之樂,已成為快樂之首,那既是自己的快樂,也是別人的快樂。


  給予和接受,也是有很大玄機的,值得參悟。


草屋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