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所以不是湯圓叫元宵,而是元宵節吃的湯圓叫元宵.


元宵,華南或稱湯圓,是一種中國人在 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


根據劉若愚的《酌中志》,元宵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北方叫作元宵,南方叫做湯圓。


一般用糯米面製作。


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


湯圓一般將糯米面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有素有葷;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現在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


也可以有油炸、拔絲、穿衣、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


據傳說,袁世凱當政期間,覺得“元宵”有削袁之意,故將元宵改名為湯圓製作 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以解饞。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吃元宵」,表示平安、團圓, 而元宵即為南方所稱的湯圓。元宵製作方式因地而異,但都以糯米粉為皮,餡的種類繁多,舉凡豆沙、芝麻、花生、鮮肉都囊括在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