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果」不如「畏因」
撰文/愚子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有食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念佛人;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幸災樂禍人;今生健康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零丁孤苦為何因?前世惡心侵算人……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佛說三世因果經》中講述因果報應的道理,在不信因果的人看來,只不過是勸人向善的一種方式,談談而己,不可當真。然而,就佛法而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大多數人對現世因果尚能接受,但卻難以理解過去和未來世因果循環的道理。做事之時,往往只顧眼前的利益,甚少考慮所作所為將會帶來的久遠影響。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為例,在利慾的驅使之下,不少人以損壞自然環境為代價,雖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卻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令人震撼的自然災難:全球變暖、冰山破裂、洪水泛濫、風雪襲擊、大海咆哮、大地震動、病毒變種、疫症橫行……只有當災難性的懲罰降臨時,人們才知道害怕,縱使追悔前過,但為時已晚。因果循環,奧秘難明,常人因而只知貪圖眼前利益,而糊裡糊塗地造惡業,招來痛苦的果報。這都是人類「畏果」不「畏因」所種下的苦果。
因此,佛教的修行,從明白因果開始。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成;離開了因緣果報,沒有一種現象能夠單獨生起,也沒有一種現象可以孤立存在;人也不例外。人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彼此處於相互「約制」與「被約制」的關係網絡中,相互依賴,互為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白了這道理,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才會先考慮其後果;當他意識到做某一件事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時,便不會輕易去做。試問,深信因果之人,不敢造惡因,又怎會得惡果呢?所以說,「畏果」不如「畏因」。
轉「迷」成「覺」,是佛家修行之要領,也是阻止我們生存環境繼續惡化的關鍵。凡夫俗子對因果定律迷而不覺,不信因果,不怕造惡因,苦果自然相隨;而真正的修行者覺悟因果定律真實不虛,玄奧無窮,所以遠離惡因,不種惡因,自然就不會有苦果。是故佛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摘自東蓮覺苑佛門網站/明覺特刊第92期
《省思》萬物唯心造,而佛教說:凡人畏果,菩薩畏因,因此,我們應該去關注的是因──也就是心,而不是果──物質。當人們的心是在正確的路上時,物質與外在環境亦如是!
一般人注重物質,卻不知道它是果。如果你要有果,那麼先要知道因為何。所以正確的順序是重視內心。
這道理很簡單,就像是說,如果你要成功,請努力。要注意的不是成功,而是努力。
注重物質,是一種倒因為果的表現。不如注重內心,物質會隨之而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