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我、沒我大不同!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賺多少錢、擁有多少棟房子、孩子的成就有多大,而是我們為社會做了什麼!


 


    每個人都曾經為未來苦惱,擔心錢賺得太少、沒有競爭力或是中年失業……,有太多的擔心,這究竟是慾望?還是理想?


    在台灣住了四十年的丁松筠神父一直以來都過得非常快樂。原因是他懂得做自己,更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我、沒我的不同!


    在螢光幕前看起來活潑開朗的丁神父,其實來自單親家庭,面對未來他也曾經茫然惶恐。因為父親早逝,母親一肩挑起養育三個孩子的重擔。為了不讓他學壞,母親選擇讓他唸比較昂貴的教會學校;當時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丁神父非常認真地唸書,靠著獎學金與半工半讀,完成了高中學業。


    在高三時,他開始思索未來。雖然唸的是教會學校,但成為一位神職人員,並不曾出現在他人生的藍圖中。當時丁神父最崇拜的是在非洲大陸叢林行醫,幫助當地土著的史懷哲醫生,「他在媒體報導中的照片,是如此的慈祥、快樂。」丁神父說。


    因為從小過得很辛苦,所以丁神父一心希望能夠快樂,史懷哲的笑容挑起了他心中對快樂的那份渴望,他說:「如果我能和他一樣,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有我、沒我』或許就會因此而不同;換句話說,我的人生會更有意義!」就這樣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抉擇。


    踏上神職人員這條路,不是為了賺大錢,更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讓他的人生更具意義,讓這個世界因為「有我」而有所不同。


    當時,年僅十八歲的丁神父就能夠思索世界「有我、沒我」的差別,試想,十八歲的你,是否還沈溺於網路虛擬世界;是否仍為了隔壁班的那個她失魂落魄……


    人生的箭頭並不會無故的指向某一個方向,所有的一切都與你的思想、作為有關,試想:「我究竟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這是值得用一輩子去思索的問題。你希望的是為生活打拼、埋首工作,度過一生?還是希望讓世界因為有我、沒我而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道難題,但全看你怎麼做!


    丁神父在台灣的四十年中,無論是教書、演戲、唱歌、傳教……,他用生命賦予「神父」這個角色一個全新風貌。現在的他已六十歲了,雖不再像年輕時彈彈唱唱,但心中卻有著要拍紀錄片,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教會歷史的雄心壯志,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對生命充滿熱情,本著「這個世界有我、沒我會有所不同」的信念,奉獻心力、貢獻社會,讓生命發光發熱。


摘自道德月刊/2008.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