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恤雙親 – 曾參(周)


 


  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輿,生於春秋末年(西元前五○五年),魯國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與父親曾皙,都是孔子的學生,少孔子四十六歲,被孔子評為魯鈍的資質,但終以其「誠孝」出眾而流傳於世,相傳《大學》為其所撰寫。在歷史上以「母子連心」的故事,被列為「二十四孝」的主角之一。


  有一次,曾子在田裡工作,一不小心把瓜根給挖斷了,父親看到了之後,非常生氣地拿起棍子往他身上打,由於用力太猛,將他打得頭昏眼花,然而他怕父親擔憂,強打精神,表現出沒有疼痛的樣子,等父親氣稍平定時,還坐下來彈琴,面上流露出愉快的樣子。父親看到這個情景,心想:「還好,沒有太用力,否則真的打傷心,我可就難過了!」


  不久,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了,大家以為孔子一定會稱讚他的忍耐與孝順,孔子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人子女,一定要有智慧,當父母用小棍子責打時,意在告誡,兒女應該接受。可是,當父母用大棍棒來打你時,就不應該盲目接受,萬一被打傷或出人命,必然會傷害父母的名譽,使雙親背負兇殘不慈的罪名,那就更不孝了。」曾子聽到之後,就到孔子面前懺悔說:「老師的教誨,以後我會遵照去做。」


  後來曾皙過世後,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有一天,曾參到野外去砍柴,家中突然來了一位客人,由於家中沒有錢準備酒菜招待客人,曾母心中十分焦急,在千盼萬盼仍不見曾子回來的情況下,於是想到古人說「母子連心」,就用口咬破手指,讓鮮血流出來。


  說也奇怪,正在野外砍柴的曾子,突然感到心中一陣絞痛,仔細一想,應該是母親有急事,盼望我早點回家,於是趕緊揹著砍好的柴薪,匆匆回到家中,才知道母親為了沒錢準備酒菜而著急,於是又揹著柴薪到市集賣出後,買一些酒菜回來招待客人,使得母親放心下來。


 


明道理


 


    今日我們能到人間來,成為人類的一份子,這是  上天的恩典,同時也是父母親的恩賜,無論家庭富貴或貧窮,父母總是想盡辦法,用心將我們養育長大;無論遭遇多少困難,也不放棄教養我們,是以我們應該懂得回饋,才是應該。因而當我們有能力照顧父母親時,應該依自己現有的條件,盡到最好的孝道。當你時時能用心體諒父母親時,自然就會有所感應而知道父母的心意。


曾子是一位孝子,當受到父親杖責時,一心只考慮接受父親的處罰,使其能消氣,卻沒有想到,萬一失手而受重傷,甚或失去人命,父親將背負傷人或殺人的罪名,使他一生受到世人的指責,以及良心的譴責,最後變成一個不孝的人,因而對於父母親的杖責,「小杖受,大杖逃」是必知的原則。


     在父親過世之後,由於時時心繫母親的安危,當離開母親到野外砍柴,一陣心痛就連想到是否在家的母親有事呢?如此的表現,才可見到從心盡孝的端倪。如今電訊科技發達,到處有電話、手機,當你心中感到異樣時,是否也應該先打個電話,問問家中的父母,或親戚,關心一下,是否有事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