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道 – 孔子(周)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西周春秋時代(西元前五五一年)的魯國鄹巴(即今山東省曲阜東南),遠祖是殷商宗室的微子啟,受周武王封於宋,一直傳至六世祖的孔父嘉,擔任宋國的大司馬,才以孔為姓,當其被殺後,舉家逃難至魯國,自此成為魯國人。


  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徵在,結婚後,兩人到尼丘山(即今山東泰山)祈禱而生孔子,父親在他三歲時就過世了。自此孝養孔子的責任,就落到母親顏氏的身上,顏氏為了撫養他,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因而孔子從小也就特別孝順母親。


  孔子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十九歲奉母命與上官氏結婚,為了家計,曾當過倉庫管理員,也在太廟中擔任小職務。後來招收學生,開私校的先例,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傳授道德仁義之學,為當時的社會國家造就許多益世的人才。後來回到魯國擔任司寇(掌理刑獄的官),時年已經五十歲。五十一歲時,到周朝向老子問禮。


  不久又帶著學生周遊六國,經歷十三年後反回魯國,時年已經六十八歲。開始從事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當代受其教育的弟子,計有三千人,學養有成就的,有十人(俗稱十哲,即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後世將顏淵、子思、曾參、孟軻(孟子),稱為「四配」,並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


  一生為了宣揚真理大道,曾經歷「匡國遇難」(匡人誤認孔子為當時權臣陽貨,欲殺害他,被拘禁五日後釋放)、「伐壇削跡」(孔子在宋國大樹下講道,為其權臣司馬桓魋所毀謗,受拆杏壇砍大樹掃足跡之辱)、「陳蔡絕糧」(在吳王夫差攻伐陳國時,孔子與弟子適逢戰亂,絕糧七天)等三次大災難。


  孔子於六十九歲時,獨生子孔鯉去世(當年五十歲);七十一歲時,愛徒顏回去世(時年三十二歲);七十二歲時,學生子路被剁成肉醬慘死,於七十三歲時謝世。


  


  綜觀孔子一生,自幼開始,就沒有過著世人所謂的幸福生活,反而在一生中,經歷許多常人無法接受的磨練。我們會以為天降的聖人,一切都會順心如意,神通廣大,能夠呼風喚雨。然而孔子在幼年喪父,晚年喪子,又失去愛徒,在推展道德教育時,又處處碰壁,才使我們想起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句話,聖人是來救世的,必先磨出能耐,以為眾人的典範,愈面臨艱難而不失行道之志,愈對長上孝敬,愈顯出其修道的能耐,這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孔子的孝,不只是孝養母親而已,一生還能為大道推行而盡力,無怨無悔的精神,終為後世追稱聖人,揚名於後世,還為尊長盡了大孝。祂所留下來的教化精神,不只是孔家先世及後世的光榮,還為中華文化的光大,做出最大的貢獻,更是人類智慧豐富的遺產。孔子一生的事蹟,正合《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精神,因而能以聖人之名,揚於後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行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