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鹿取乳 – 郯子
遠在周朝的時候,有一位姓郯的孝子,他是一位天性敦厚、誠實的人。
當郯子的父母年紀漸漸大的時候,體力慢慢衰退了,眼睛也罹患疾病。他聽人家說,鹿乳可醫好眼疾,於是想盡辦法,要從母鹿身上取得鮮乳,來治療父母的眼睛。最後,他認為只有將自己打扮成一頭鹿,和鹿群混在一起,才有機會取得鹿乳。
於是他便把鹿皮披在身上,跑到深山,混到鹿群中。由於打扮得很像,沒有引起鹿群的騷動,很順利地就取得鹿乳。
他的父母吃了鹿乳之後,眼疾果然一天天有所起色。為了完全治癒父母親的眼疾,他也天天披上鹿皮,前往鹿群取乳。
有一天,郯子取得鹿乳,正要回家的途中,被獵人發現了,獵人以為是真鹿,正準備搭弓射箭時,他急忙脫下鹿皮,站出來向獵人說:「我不是鹿,是住在山下的郯子,為了取鹿乳醫治雙親的眼疾,所以才打扮成這個樣子。」
獵人聽了之後,非常感動,除了讚歎他的孝行之外,還每天帶著鹿皮,幫助郯子擠更多的鹿乳,帶回去醫治父母的眼病。果然在他辛勤用心的照料下,雙親的眼疾很快痊癒了。郯子的孝行,除了當時人很稱讚他之外,也被元朝的郭居敬編入《二十四孝》一書之中,一直流傳到今日,成為歷來孝行的典範。
王中書所撰《勸孝歌》說:「十月居母腹,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身如殺戮,父為母悲辛,妻對夫啼哭,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旦見兒面,一命喜再續,自是慈母心,日夜勤撫鞠。」
父母為了我們的出生、成長,總是無怨無悔地付出心血,使得我們能長大成人,立足社會。等到父母年紀大了,身衰體弱,需要人扶持照顧,此時適值子女年輕力壯,正是對父母有回饋奉養的機會,然這只是一種大自然平衡的道理而已,是不可以此來標榜自己,取得別人的稱讚,那就鬧笑話了。
真正的孝,應該還有更重要的內涵,尤其是對父母親心靈安詳方面,更是為人兒女應注重的,不要讓父母操心、煩惱。如果能讓父母明道理,不被塵凡俗事所困擾,而且還能進一步如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