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行善
莊子家裡貧窮,有次向富裕的監河侯借米。監河侯說:「米借給你是沒有問題,但須等我收了全城邑的賦稅再說。可以嗎?」莊子無奈的借喻說:「昨天,在我來的途中,聽到叫我的呼聲,原來是一隻魚,很是辛苦地躲在幾乎乾涸的輪溝中待援。我問牠:『魚兒呀!叫我有何貴幹?』魚兒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你有沒有斗升的水來救急啊!』我說:『水是沒問題,但你要等我到南方說服吳國與越國的國王,引西江的水來救你!這樣可以嗎?』魚兒忿怒地說:『只要斗升的水就可以恢復我正常生活,照你這樣說,只好把長江水引到乾魚鋪好了。』
~<<莊子.外物>>
布施,是隨時可以行,隨處可以做的。布施,不一定要用很多錢,也不一定要用錢。一句關心的問候,一段勉勵的話,誠摯地傾聽別人的訴苦,舉手之勞的援手……,都以說是最現成,最直接的布施。不用等待,不用準備,馬上可以實現。人生無常,怎可有所待於明白呢?
古詩云:「好結緣時且結緣,莫待今年與來年,來年自有來年事,不覺無常在眼前。」布施,當須量力而為的即行布施。
<< 菜根談 >> 慈示
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
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評析:
我不如你,你不如我
在迦葉佛時代,有兄弟二人同時出家修行,哥哥只重視持戒守定一心向道,而不喜布施;弟弟則只重視布施修福,而不喜持戒修道。
二兄弟又於釋迦佛時代出世。哥哥轉生為人,仍然發心出家隨佛修行,證得阿羅漢果,卻因福薄,常常衣食不足之患,即使與同修一併乞食,每次都是自己食不飽腹。弟弟則轉生為象,生得勇猛有力,立了無數戰功,深受國王寵愛,賜以金銀珍寶華飾象身,並封給大象專屬的數百戶施主,提供大象一切生活所須的美食。
有次恰逢環境不順,哥哥連續七天得不到供養,最後才得粗劣食物勉強維生。正巧經過大象處,心知牠是前世的弟弟,就趨近開示:「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我們都有不足啊!」大象聞言有所感悟前因,露出愁容,不再進食。大象的守護臣眼見這異狀,深怕有失職守,趕緊報告國王。
國王問:「有誰冒犯了大象。」守護臣答:「只見一個修行人在牠耳前說了一句話之後,就變得這樣。」於是國王派員找尋修行人回來請教。修行人答道:「我並沒有在您的大象身上施邪術,我只是說了一句『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我們都有不足啊!』而已。」修行人又補充說明他們前世因緣事。國王聞悉,深有感悟。
「布施得福」─這是因緣果報的具體內容之一。有種布施的因,將有得福報的果;反過來說,福報淺薄,乃是緣於往昔布施不足。多布施,多得福;不布施,難得福。
當然,爾後將以什麼身段來享受這份福報,則已不只是布施一項能完全決定的,其中還牽涉到,「心地」的問題。比如以貪瞋痴三毒的心念為基,而行布施;有布施,終得福;但其身命仍以貪瞋痴為主,來享受福報。如果不能開明心性,仍是處處執著計較,一旦福報享盡,恐怕連「布施得福」的信念,也可能難以復存。這是我們在行持布施之時,所必須省明的要點---福慧雙修。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六祖壇經 慈示》